我之前在金山待得非常舒服。
一直到 2006 年底,我感觉没空间了。
那一年,我确实心情复杂。
我倒不是说一心想当 CEO 造反,但我没空间了。
我承认,这和金山还没有上市也有关系,即便上市我也感觉金山成长太慢。
刚做游戏的时候,我一度感觉大家能做到盛大1、网易2、金山第三,但后来发现,大家在策略上还是守旧了。
那一年,完美时空和巨人都嗖嗖地往前冲,很猛。
它们上来就抓住一个不收费的模式,而金山是收费的。
无法,金山一直在改革,但它一直遇见革命者,它老没在重点的时刻革命。
机构太沉重,掉不了头了。
大家慢了,而这个慢我不可以阻挡。
当时走人很多,我的手下直接被挖走做 COO。
我尽了最大的努力,为了留一个职员熬夜陪他聊。
到了 2006 年下半年,有一天,我在金山柏彦大厦楼下的凉亭蹲了一个小时,很落寞。
我想了很长时间,得出的结论是:想要留住职员,你的成长速度要比职员成长速度快。
办不到这一点,就会走人不断。
2006 年 12 月,我提了离职报告。
当时的心态就是不想干了。
我什么建议都不想听,我烦透了。
当时大伙也感觉挺好的。
你了解这种感觉吧?就是 OK 了,感觉少了大家都行。
我忽然发现,我真的可以走了,我对公司没那样要紧。
不过,我走的时候跟雷军说过一句话,是下楼小便的时候说的。
我说,去读一读郭沫若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吧,对目前的金山有好处。
郭沫若在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,建议毛泽东去读一下,我感觉金山当时也正在渐渐丧失某种理性。
这种理性,雷军一直有,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有。
但当时网络游戏已经赚钱了,特别当时卓越网套现了,那是一次空前的个人狂欢。
有钱了,说话口吻就不同,太不淡定了。
不是没人找我。
我在职场上遇见过不少魅惑。
新浪非常早就找过我,我都当口水话听。
这一次,我看到了机会。
有 VC 和业内大佬找我,说要不我给你钱,你一个人干吧。
这类话对我产生了化学反应。
某一天,我发现,风、水、空气、环境都跟我说,你可以创业了。
机会到了,我感觉应该自己做一摊事。
我得到过一些邀请。
仅次于暴雪的韩国 NCsoft 的 CEO 来北京找过我不少次。
那时候我还在金山打工,非常忐忑地见了他三次,我想这要让雷军了解还不恨死我啊。
他说,「加入大家,给你全球副总裁,把中国的股份送给你。
」我说,「我想创业。
」听说我要离开,完美时空的迟宇峰乐坏了。
他给我发短信,说来我这儿吧,二把手,大家立刻要上市了,股价也好。
我说我不会去,我去任何公司都是对金山的背叛,我只有创业一条路。
害怕破产,反而培养了创业心态我做过最早的金山词霸商品经理,金山后来的两个要紧业务:杀毒软件和网游。
我前后是这两个事业部的总经理,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带了推广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在金山确实做了不少积累。
但当时我没完全意识到我的生活跟创业有关。
后来我仔细深思了一下,我的生活就是整个创业者生。
由于在金山工作的时候,是从几十个人做起来的,我说求总特别牛。
后来才了解,大家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,而小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训练事实上是超越大家过去在外企、大公司历程的。
从这个角度看,我有幸在一个不断创业的公司里,打了 10 年工,而且担任了三个比较要紧职位的负责人。
这为我日后出来将来筹资、找人、验证商业模式积累了比较厚实的精神筹备。
你遇见困境的时候感觉这个问题当年也遇见过,当年也感觉差点过不去。
蓝港有一位开创者也是我原来在金山的同事,他说你了解当年我在金山为何那样努力工作吗?他说我总怕公司破产。
后来我想,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公司文化,让职员成天害怕公司破产,而且要努力工作,这就是创业的心态。
创业将来我发现,创业人士天天的心态都是如此的。
蓝港上市之后,回想创业这类年所历程的和前 10 年比之又是毛毛雨。
2007 年创业的时候,我想过工具、社交。
我的一位早期同事冯鑫做了暴风影音,还有不少同事做了电子商务。
我当时觉得游戏是继门户、搜索、社交未来的最大的能看见变现的模式,但回看大家 2007 年做端游的时候,已经面临 8 大端游公司全上市的局面,也就是说市场留给你的空间、潜在机会没那样大了,要血拼才能成功。
创业第二年,正好赶上汶川地震。
大家当时那个楼非常高,在 19 层,晃得非常。
地震了,不少人想跑,但想跑也没戏,由于电梯太窄了。
我一想,算了。
但心里第一个反应是,假如楼倒了,估计要挂,我心甘情愿。
我已经努力过了,回想前面的生活,都是奋斗的过程,脑子里就是这种画面。
我感觉,我创业维持了那份激情,语言也不那样卑微,当然我也从来没做过卑微的我。
创业是一次人格的洗礼对一个个体来讲,创业是对人格的一次洗礼。
我该如何对待合作伙伴?我真心为他们着想吗?我可以讲实话,在我职场期间,我几乎没这个思想。
不可以滚蛋,培养你这么久不起用途,你不是干这个的料不少难听话我都说过,但后来我检讨了。
我在蓝港极少讲这个话。
当你成为企业主的时候,你才发现,人的价值特别特别要紧。
当你在职场上,你会发现规律、办法和规范非常重要,我拿人钱财帮人打工。
我当时感觉自己在金山算是有创业人士心态,但后来发现远远不是。
我当时只有创业人士的激情,却没创业人士的人性。
创业人士的人性第一是以人为本的,不可以把兄弟们踩在脚下,不可以只标榜自己多伟大,要抬兄弟们的好,这非常重要。
领会到做老板的酸甜苦辣之后,我对早年间金山雷军他们更理解了,感觉困难。
雷军可能是一个唐僧型的老板,我就是孙奥创。
他每天叨叨叨,我说烦。
但目前,我也成了唐僧。
我不变成唐僧无法,我需要成为唐僧。
骨子里我更想成为孙奥创。
但当我站在那个地方将来,我发现,哥们儿,奥创还是你做吧,我做唐僧。
当然,时不时还会有孙奥创的动作出来。
这么说吧,这个商品归你管了,肯定有一次重大操作,你会感觉我神勇、太猛了,所有人的掌声都是我的。
但你也要了解,这个计划老板批下来,那天回去他三天没睡着觉,想搞砸了如何解决,搞砸了大概半壁江山没了,甚至全军覆没。
当时我在公司什么都要冲在前面,甚至感觉老板不可以啊,还感觉太罗嗦了,太面了。
但你后来发现,老板非常重要的是决断,而不止是操作。
从将到帅,这个决断太考验人了。
你决定猛打一把集中所有火力干这一仗,是决断;你决定让大家五年之内不上市,没关系,耗下去,这也是决断;你说快,需要拿下,不拿下今天就如何了,这是决断;你说让大家长期谋划,小规模战役爆发,大策略走慢一点,那也是决断。
你开始发现,原来过程的华丽只是昙花一现,叫你感觉非常 high,要紧的是你为此作出的决定,与你早就已经为此筹备好要承受的代价。
这个困难,不少人确实没这个心理素质。
视线、心态、带兵我一个人历程过职场、创业,公司上市,这一两年还跟蒋涛做了一个小基金,所以我从 3 点推荐一些我的创业感受:
1、视线有人能做大,有人一辈子拼命也做不大,非常大程度上是眼界。
特别是在全球化这个市场(这个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),开创者、创始团队的视线、眼界才能决定格局。
大家都说自己是商品经理,我也做过商品经理,看到好多创业人士也说自己是商品经理,好多投资人也说大家就投商品经理,我说不要被这个蒙骗,其中还有不少逻辑问题。
从能做一款商品,到可以获得商业上成功,中间隔着喜马拉雅山。
太多人在做商品了,一线的网络公司里到处都是如此的人。
但日后能做成的那几个人,你看看他们的标签,给他们做一个集体画像。
有商品技术功底固然非常不错,但更要紧的问题是他们的视线和商业逻辑,有没一个比较高视线和比较完整的商业逻辑。
不然做了一个商品,有不懂的投资人投了进去,几个月后没钱了或是挂掉了。
其实可以想象得到,在将来,还有无数的投资人要进去,这类人根本不懂你说的技术或者个性化的体验,更多的是听你的商业逻辑。
所以我就想,假如你不可以把做这件事的商业逻辑讲了解的话,确实困难成功。
但有没例外吗?可能有。
大家看 Facebook 的成功,你能看到它背后有一些东西在驱动。
它的早期投资人非常早就意识到这是能做大的事,给它的各种商业启迪都随着着它的成长过程。
相对来讲这比较偏门,自我狭隘的开创者困难大成。
过去大家非常喜欢用一个词「标杆」,我感觉有一个好「标杆」永远没错。
2、心态心态是哪种?当我第三创业斧子科技的时候,发现又回到了如此一个过程,既要有理想主义情怀,又要面对很尴尬痛苦的脚下。
我说在理想主义的前方与在现实主义的脚下中间,有道光,那道光能否在心中照亮大家,非常大程度上是乐观主义的心态,然后就在前行过程中是极度的惶恐。
不少开创者找我筹资的时候,说你给我点钱,大家特牛。
我一看都是高材生,跟他聊天特淡定,我说这么淡定能成功吗?这种状况太要紧了。
反而是说这哥们仿佛不可以,我说为何不可以,你看他慌里慌张的,一问就是有重压。
我说这可能是对的,你要看他内心的东西。
假如他的方向对,他在打仗的状况,所有都可以理解。
我非常感谢过去投我的邓锋,在我还没完全讲了解商业模式的时候,他就给我了 2000 万美金,没这 2000 万美金,肯定上不了市。
我听过邓峰讲他创业,我才了解这么牛逼的人原来的历程也那样痛苦,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,我感觉我要找如此的人投我。
所以我觉得创业过程中无论你如何乐天派,都会处在这种状况,把每一仗当成最后一仗打,这场不可以就挂。
虽然投资人鼓励你别着急,用八年十年才能成功,但你一个人不要那样淡定,十年将来都老了。
所以一定量来讲,你要想好长远的、曲折的路,但每一步的过程是否竭尽全力了。
我后来见到不少人,都不抗问。
3、带兵我过去帮人打工,在金山过去想做高管,想做更大的事儿,金山也确实给了我不少事儿干。
但当时是老板授与你当事业部总经理的,授与你当高级副总裁,是其他人给予你的权力。
有一天你创业时发现,你是刘邦项羽,无人授与你权利,你要自己当老大。
后来我见到不少创业团队,那个状况,几个开创者,文质斌斌、相敬如宾,看那个状况就了解,他们之间是请客吃饭的关系,没领袖。
大家创业加盟非常大程度看团队,但更别忘了看领袖。
好的创业团队是有绝对领袖的团队,而不是大家团队履历都非常棒。
一问哪个是老大,结果各管一块。
我再问那听哪个的,回答是大家一块商量。
如此不可以!必须要有一个领袖,有一个绝对负责的人,如此才能在每一仗时竭尽全力。
不然,创业不断试错,在试错过程当中又不可以竭尽全力,不可以形成一道命令,就推不动没戏。
早期大家看联想干得非常成功,后来看到的是强调实行力。
后来看到不少网络公司说大家非常强调个性化、创意,那是表象、骗你的。
你会看到他们开会开到黑夜,老大每天在屋里骂人,不骂人的老大如何干?不管你的创业团队有多么好的背景,记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这个过程非常重要,日后才能形成每一仗都能打得非常有进攻性。
有时我也喜欢读一些杂书,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典故可以看。
大伙一讲历史就讲桃园三结义,我在屋里负责哭,你负责算计,好像这就成功了,这个不可以。
你在屋里哭,一定会挂的,见到投资人不可以哭,见到兄弟们不可以哭,还要告诉他们大家会成功,心里如何难都不可以讲。
由于你是领袖,你得携带大伙往前走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看,我刚刚讲的团队固然要紧,但创业加盟要看深,其实看的是领袖,我感觉投领袖比投团队更要紧。
中国文化有不少要命的问题,那些在农耕经济时一点问题都没的,一旦跑到现代工业社会,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,发酵出一股酸臭味。
古时候有一句话叫「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」。
我是君子,你是小人。
哪来的君子小人呢,创业这个过程当中要有团队要有领袖,这可能要比谈君子谈小人更要紧。
一旦开始创业,就要摆脱掉这类酸臭的习气。
能干事的人自有一套风韵。